作為世界工廠,中國制造已經遍及全球,體量龐大,品類齊全。但是從產品的技術附加價值以及產品品牌溢價上看,中國制造還處于中低端水平,缺乏競爭力。特別是隨著經濟的發展,中國老齡化逐漸體現及人工成本的增加,一些大體量加工企業產能外移,促使我們制造業向智能制造升級,以機器代替人工。
隨著《中國制造2025》和新基建的實施,中國制造業在信息化、數字化、智能化的道路上摸索了多年,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,尤其在去年我國疫情防控其間,一批智能制造標桿企業憑借自動化生產線、智能工廠、網絡運維平臺等優勢,率先實現復工復產,不僅增強了全社會抵御突發事件的韌性,也為市場主體平穩運轉、產業鏈、供應鏈保持穩定發揮了堅實的保障作用,充分體現了智能制造強大的潛力。
但我們在基礎數據平臺深度開發、算法開發、高精端部件、軟件、人才培養等方面還有很大不足,所以我們需要營造有規劃可期的政策環境,推動產學研協同研發,夯實智能制造裝備及關鍵部件的基礎研發能力,持續培育智能制造服務平臺,力爭在工業軟件、智能制造系統方面取得更大突破;通過引進來、培養好等方式,加速填補智能制造人才。只有這樣才能推動制造業產業模式和企業形態實現根本性轉變,就一定能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。